ICU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而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为了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目前许多ICU都把增加洗手池数量作为一项手卫生干预措施。但增加洗手池的同时,也增加了潜在的微生物储存库,使得院内感染的潜在风险也升高。下面小哲为大家分享一份调查,共同学习。
方法: 研究人员在不同时间对洗手池下水口(10-15cm处)、房间的高频接触物表、水龙头打开与未打开时的洗手池上方(10cm处)空气及病人分别进行采样,用两种显色培养基进行CPE鉴定,然后使用质谱仪器对可疑菌落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菌落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参照欧洲委员会药敏测试(EUCAST)、国家参考中心 (NRC) 和比利时抗生素政策协调委员会(BAPCOC) 的建议对药敏结果解读,疑似CPE需进一步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探究病人及环境样本的遗传相关性。 结果: 对出现CPE感染/定植的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这些病人共处时间相对有限,菌株属于不同的菌种,且拥有不同的抗菌谱和耐药机制(见表1),因此研究者推测CPE传播可能是环境造成的。 表1 ICU A内6号房间的病人CPE定植/感染情况 于2015年1月到8月在ICU A的6号房间入住期间5名患者出现CPE定植/感染。这5名患者入院筛检时均为CPE阴性。 该ICU在2015年期间经常从病人和洗手池中分离出弗氏枸橼酸杆菌OXA-48型。通过PFGE对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及菌株间同源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号房间的病人和洗手池分离出的菌株高度相关,呈现为洗手池-病人传播(见图1)。6号房间8个洗手池中有7个洗手池检出CPE污染。因此证明此次感染源头是洗手池。 图1弗氏枸橼酸杆菌的CPE间的遗传相关性 为控制感染,该院采取了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培训、强调手卫生、增加环境清洁频度和强度;彻底更换洗手池、相关管道。直至2016年3月,研究者确认感染终止。 结论: 此次感染发现医院洗手池下水管可聚集具有耐药基因的菌株,成为CPE医院传播的潜在来源。 参考文献: The sink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transmission of 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Infection Control (2017) 6:24 看过这篇调查后,小哲的第一反应是,洗手池真的是一个好可怕的地方。虽然以前也觉得下水道是很脏的地方,但是通过数据赤裸裸的摆在眼前的时候,真的让人毛孔悚然。 安利时间 15-30秒内有效杀死99.99%致病菌; 减少使用洗手池,杜绝洗手池下水管道感染源; 节约时间,随时随地加强手部卫生; 含洋甘菊精粹,呵护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