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口腔诊所数量也随之逐渐增多,防护意识欠缺从而导致病人交叉感染和医生感染的病例数量逐年上升。
造成交叉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器械污染: 人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每毫升分泌物中约有100万~10亿个细菌,且种类多达数10种以上。同时,口腔器械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口腔疾病的诊治均依赖于口腔器械,医师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其治疗器械常会与病人的血液、唾液、其他分泌物及口腔组织频繁接触,严重的污染率使其成为交叉感染的重要媒介,因此规范化地进行口腔器械处理有利于减少经口腔器械引起的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成为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口腔器械种类繁多且较精细, 有的器械上有钩、缝、槽和孔等复杂结构, 给清洗带来一定难度,极易由于器械消毒灭菌不善而致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危险。
环境传播:有调查显示,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有61.2%,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患者喷出的飞沫、修复义齿打磨的粉尘等都含有致病微生物,加之诊室功能分区不合理、室内通风不良等导致口腔诊室空气污染严重。
手污染:部分医护人员对交叉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注重双手的消毒,认为戴上手套就不会被污染。另外,有些医护人员为了节约成本,没有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导致病原微生物通过手套的微孔进入手部肌肤造成污染。
做对预防措施很重要
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根据美国牙医协会(ADA)的建议:碰触或深入口腔组织的任何器械,灭菌前必须先清洗干净,清洗过程中应避免手碰触尖锐的器械。
我国2005年卫生部出台的《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也明确规定: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包括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程序。口腔诊疗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改善诊疗环境:通过良好的通风环境、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物体和环境表面定期消毒,确保诊疗环境洁净。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医务人员做好职业防护,戴口罩、护目镜等,同时医护人员应该具备手卫生意识,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有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为加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管理。
预防口腔科感染的控制涉方方面面的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的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切断感染途径,是对交叉感染的预防和医护人员自身的保护,也是为广大患者提供医疗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