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还没到暑假,各大医院的儿童口腔科已经排起了就诊的长龙。目前城区12岁以下儿童患龋率达80%以上,镇区孩子更高,达到90% 以上。但是大多数家长对此认识不够,都是等到孩子牙痛才来医院就诊。
不少家长等孩子牙痛才就医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儿童龋齿患病率达80%以上,我国5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66%,但是有20%的5岁儿童不刷牙,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12岁儿童的恒牙患龋率也达到29%。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5岁儿童、12岁儿童、35岁-44岁人群组、65岁-74岁人群组的龋齿患病率分别是66.0%、28.9%、88.1%和98.4%。
其中,5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专家表示,影响5岁儿童龋齿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危险因素中最多的是睡前进食含糖食品、开始刷牙年龄较晚及家长对儿童口腔清洁的护理不够。
据相关调查,72%的儿童每天进食含糖食品;11%的儿童经常在睡前进食含糖食品;3 岁以前开始刷牙的仅13%,每天刷牙两次的仅22%,还有20%的儿童不刷牙。
口腔科医生表示,根据临床来看,中山城区12岁以下儿童龋齿患病率达80%以上,镇区儿童更高,超过90%以上。其中接受治疗者仅约1/10。很多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并不高,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及行为习惯仍不容乐观。
“很多家长都是等孩子牙痛痛得影响了食欲才来就医。”医生说,—般来说,幼儿牙萌出起就应该定期接受口腔检查,半年左右一次为宜。
儿童在6岁左右开始长出恒牙,最早萌出的恒磨牙将承担一生40%的咀嚼压力,家长不可忽视对孩子“六龄牙”的保护,应及时进行“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治疗。
孩子从长一颗牙开始就要注意清洁
一位吴姓家长表示,儿子今年5岁,从小就不刷牙,爱吃糖,爱吃酸,每天睡前喝奶,喝完漱口,前几天去医院检查,发现有几颗小牙出现蛀牙。
孩子口腔清洁应从长第一颗牙开始。刚开始家长可以用棉签来清洁牙面,喝完夜间牛奶后一定要清洁牙齿、牙面,有些孩子习惯咬着奶嘴睡觉,长期下去也容易蛀牙,造成颌骨畸形。
有些孩子从3岁开始就出现“奶瓶龋”,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
现在口腔科每月门诊量达1000多人次,暑假达到高峰。平时一个医生每天要看60多人次,周末、节假日要排队就诊,其中70%至90%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龋病。从年龄来看,2岁至12岁都有,以6、7岁的孩子居多。从就诊了解来看,很多孩子不按时刷牙或爱吃零食、甜食都是造成龋病的原因。
有些家长平时根本没发现孩子有龋齿,龋齿就是俗称的虫牙、蛀牙,一般情况下,龋洞最容易最早在牙齿的窝沟处出现,当牙齿表面发黑,有时只是黑色素沉淀,但是,如果用牙签去扎这些地方,只要稍微有“阻滞”,有被卡住的感觉就代表存有龋洞。
如果发现宝宝有食物塞在牙齿洞里,这就是明显的龋洞了,一定要及早带宝宝上口腔科做牙齿填充。平时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牙齿,必要时每隔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
不少家长认为蛀牙不需治疗,换牙就好
8岁的小刚吃饭只有用门牙,像老人一样慢慢地咂着。7岁彬彬的大牙已经全部坏掉,连门牙也因为龋齿(蛀牙)而变得坑坑洼洼。妈妈发现他有龋齿的时候,已经晚了,彬彬的所有牙齿几乎都坏掉了。日前,彬彬的妈妈带着他到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有很多家长都是像彬彬妈妈这样,认为既然乳牙要换,即使蛀牙了也不用管它。这个说法非常错误。乳牙里也是有神经的,小孩子蛀牙烂到牙神经了就会用另外一侧吃东西,而偏侧咀嚼会导致小孩子脸形改变。
蛀牙的一侧因为长久不用,会导致大量的牙结石。不少家长认为乳牙注定要脱落,只要保护好恒牙就行。殊不知,乳牙龋坏率越高,恒牙龋坏率也越高。因此,儿童龋齿同样应接受治疗。
儿童蛀牙的危害不容小觑,家长的忽视往往会导致孩子错过蛀牙早期治疗的时机,蛀牙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如乳牙牙髓、根尖周炎症,可使儿童疼痛难忍,也可引起牙槽脓肿或蜂窝组织炎,使面部肿胀、体温升高,甚至造成急性败血症;
慢性根尖周炎症,常常成为感染病灶,引起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风湿病等。因此,乳牙龋病可能成为阻碍儿童健康的慢性疾病。
“有些儿童因为蛀牙疼痛,容易导致儿童养成偏侧咀嚼习惯,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乳牙是儿童时期的咀嚼器官,由于咀嚼功能的刺激,才能促进颌骨的正常发育,失去了这种正常生理刺激,颌骨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可造成颌面部轻重不等的畸形。”
医生提醒
儿童蛀牙重于“防”
医生指出,儿童的蛀牙要重“防”,保持口腔清洁是防龋的重要环节,最科学有效的办法是正确刷牙和饭后漱口;多吃富含纤维、磷、钙、维生素类的食物,如黄豆和豆类制品、肉骨头汤、海带、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帮助牙齿钙化。
多喝水,少吃甜食,晚上临睡前不吃零食;每半年至一年到正规医院口腔科检查,发现龋齿,及时治疗;使用含氟牙膏,对新出恒牙进行窝沟封闭。